国内eVTOL整机进展,谁是第一?
国内eVTOL整机进展,谁是第一有那么重要吗?
小鹏汇天的X2拿到了特需飞行证,中南局将负责审定工作,此外小鹏汇天对X2的定位是国内首款提出申请并成功获批的有人驾驶eVTOL。这里我有一个疑问,我记得好像之前小鹏汇天是将X2作为技术验证平台对待,现在又要推进审定工作,到底是当产品对待还是技术验证平台可不是闹着玩儿的,两者之间对资金的需求可不是一个量级。又或者是看到亿航审定有进展,小鹏觉得此路可行?还是说在新构型迟迟没有确定的情况下,找一些热度?想想做个决策真是累。
亿航最近的动态莫过于股票涨了,至于为啥我是不太清楚,其它方面没看到有什么重要的进展。最后,在这里对配合亿航进行适航审定的朋友表示慰问。
御风未来之前发布了其5座载人飞行器M1机型,看最近的新闻动态是紧紧跟随国家政策先载货后载人,货运构型目前是和局方沟通的重点工作,从宣传的角度看御风未来紧跟政策跑的风格尤为明显,只是去年设定的全尺寸验证机飞行的目标目前还没有达成,看样子应该是快了。其中有一个观点,对于eVTOL国内国外处在差不多起跑线的描述,个人甚是不敢苟同,因为差不多不属于量词所以每个人的理解都会各不相同。
根据峰飞航空最新的公开演讲,其主要有三个关键信息。一个是关于生产的布局确实足够分散,当然我个人觉得太过分散不是一个好事,这种情况的发生和中国的招商政策和企业资金需求密切相关。第二个是关于取证的问题,目前看载人机型是EASA和FAA同时推进取证,如果生产和研发都在欧洲或者北美工作,个人认为成功的可行性更强。第三个是关于峰飞的战略,感觉像是把中国、欧洲和北美的资源全部都同时派上用场,这样对于企业的发展真的是最好的路径吗?当然,大佬可能有大佬的考虑。
沃兰特完成了VE25X1首轮飞行试验,如果单纯根据图片信息,确切的说是首次系留悬停测试更合适,这一宣传可能是受开年沃飞长空宣传的影响。无论怎样,在三个整机厂商的首飞竞赛中,整体上算是完成了去年制定的目标。
根据磐拓最新公开的信息,磐拓已经很久没有工程进展的报道了,上一个还是关于昂际航电的合作,一直没有公开融资的磐拓未来的路仍然扑朔迷离。
时的科技终于完成了最新一轮融资,这也算是给很多“关心”时的科技的朋友一个答复,由于融资的延后,时的科技的全尺寸验证机相比其它几家更慢也成为了既定事实,原型设计正在制造中,我的理解应该就是全尺寸了,今年预估会有好几家进入全尺寸验证机开发阶段。
零重力和中电科芜湖钻石合作,这也算是很早就和央企进行合作的eVTOL整机公司了,如果类似合作持续深入下去,那么零重力的生存逻辑肯定是发生变化了。
采用半倾转构型的沃飞长空AE200 X01全尺寸验证机的首次飞行,资金有保障的沃飞算是整机项目推进最顺利的。但是我仍然建议下次宣传的时候把全国首张有人驾驶载人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型号合格审定受理通知书的首张去掉,回望历史,人们只会记住第一个取证的方显英雄本色,至于谁是第一个受理的其实也没人关心,况且现在大家都想着法说自己是XX第一个。至今,我还记得Volocopter在2016年说自己第一个拿到适航证,以及那些躺在中国民航局档案中的诸多通航时代的历史第一。
由广州君腾开发的QJ-50实现首飞,目前载重还不大是50kg,以军工为标准的君腾是不是要走军的方向?
西工大背景的陕西化羽先翔智能科技在推出六倾转的缩比验证机后,航空报国的基因也注定了国内产业链为王。
还有牧羽航空科技(江苏)制定的1.2吨、8吨级和8座公务机eVTOL路线,也是先载货后载人。
其它的很多eVTOL整机公司这里不再叙述,包括:必昂擎空(北京)科技有限公司、齐飞航空科技(苏州)有限责任公司、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天津斑斓航空科技有限公司、亿维特(南京)航空科技有限公司、景德镇添翼航空科技有限公司等。
另外国内目前多家车厂计划进军eVTOL,当然之前也有退出的,所以,对于车厂搞飞机就搞飞机,一定要专心哦,例如初创团队搞个20人以内把路线先确定好,别着急扩大团队。同时,还有几个创业团队计划进军eVTOL,走过了去年的资本寒冬,希望今年能有更多的eVTOL项目涌现出来,卷就卷点吧,总比冷点强。
eVTOL公众号一直以来对于整机这部分都偏向做中性的内容,但大家需要理解的是中性不等于客观,当然世界上也没有绝对的客观,所以还是那句话,顺耳了您就多看两眼,不顺耳了那更得多看两眼。